blank

About WP ADMIN

This author has not yet filled in any details.
So far WP ADMIN has created 134 blog entries.

本月教會活動

08/12(週五)晚上8:00舉行週五祈禱會。本次祈禱會將由薛國鴻執事以實體及網上Zoom型式進行。弟兄姊妹可在晚上八時(~15分鐘前)於一樓禮堂參與,網上Zoom則於~5-15分鐘前輸入zoom會議室ID及密碼或按進入會議。願大家能在家中或在教會也能互相分享,互相關顧,互相代求。如有代禱事項,可電郵或致電與教牧同工。請預留時間,同心守望! 會議 ID:362 362 4346 密碼:教會電話 15/12(五) 青少年團契夜 16/12(六) 浸禮崇拜 17/12(日) 探訪員年終分享會 23~24/12(六~日) 聖誕崇拜 24/12(日) 平安夜福音晚會 24/12(日) 青少年聖誕晚會 31/12(日) 年終感恩分享會

本月教會活動2023-12-06T17:07:57+08:00

封底文章_聖經冷知識

最早提及人類用希伯來語的經文是…… 我們都知道,舊約聖經中大部分書卷原本是以希伯來文寫成的,而聖經中最早提及人類用希伯來話的經文是創世記三十一章47節。該段經文提到,拉班和雅各二人各自以自己的母語為一堆石頭起名字,意思是相同的。拉班說的是亞蘭語:“伊迦爾撒哈杜他”;雅各則用希伯來話稱石堆為“迦累得”,而該地的另一個名字“米斯巴”也是希伯來話。由此可見,至少早在公元前18世紀,已有人能說希伯來話。在列王記下十八章26節,希伯來話被稱為“猶大言語”;而在以賽亞書十九章18節則被稱為“迦南的方言”,這大概因為埃及人視以色列人的言語為迦南方言。最早稱以色列人的語言為“希伯來語 / 文”的記載,出現在《便西拉智訓》(Ben Sira,約公元前130年)的序言中。   上文輯錄自國際聖經百科全書《聖經研究篇 - 聖經的語言》

封底文章_聖經冷知識2023-11-02T10:50:54+08:00

封底文章_古今詩歌漫談_奇異恩典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巳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時,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試煉網羅,我巳安然經過;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聖徒歡聚,恩光愛誼千年;喜樂頌讚,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現。 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生于英國倫敦。父親是西班牙人,從事航業;母親是英國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渴望兒子能受良好教育,並為牧師,她時常為此心願祈禱。約翰自幼隨母熟誦經文及聖詩。不幸在他七歲時,母親病逝,而她的禱告在三十年後才蒙應允。   母親去世後,約翰上了兩年學,因寄宿生活嚴謹而輟。十一歲時隨父親上船過著航海的生活,繼而被徵兵,逃役又被捕回。退伍後,在販賣奴隸船上工作,經常在非洲一帶販賣黑奴。他足跡遍四海,道德日益墮落,不久染上了水手們放蕩的生活習慣,吃喝嫖賭,奸詐欺騙,無所不為。日後因鬧事,反在非洲作奴隸之僕,過了幾年非人的生活,幸而他在英倫的父親聽到這消息後,就差人前往營救。1748年春,從非洲返英的途中,遇到強烈風暴,船險沉沒,他在怒濤中,向 神呼求:「 神啊!求祢救我安抵港口,我將永作祢的奴僕。」船長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使他對基督徒的生活產生愛慕之心。在漫長的航程中,他讀到肯培斯(Thomas Kempis)的「遵主聖範」(The Imitation of Christ),心受感動,矢志悔改。   1754年,他與妻子定居利物浦,作觀潮員為生,並隨衛斯理兄弟研讀拉丁文及希伯來文聖經,偶而也證道。 1764年他由聖公會按立為牧師。 他在餘生中竭力反對蓄奴。 這首「奇異恩典」是他重生的經驗。 他一直為 神工作,到八十二歲才退休,當時他說“我記憶力衰退,但我記得二件事,即我是大罪人,基督是大救主。”在他離世前,他為自己寫下了墓誌銘: “約翰牛頓牧師,從前是位犯罪作惡不信上帝的人, 曾在非洲作奴隸之僕,但藉著救主耶穌基督的豐盛憐憫,

封底文章_古今詩歌漫談_奇異恩典2023-11-02T10:59:38+08:00

封底文章_家庭祭壇是蒙福的開始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農夫在田裡撒種直到收成,所付出的勞苦和流的汗水難以衡量,但 是收成不僅是農夫自己努力的結果,嚴格來說,那是農夫在神所賜的陽 光、雨水和肥沃的土地上努力的成果。在最近發生的令人痛心疾首事件 裡,人們不免問:「若他們能在更多的愛裡成長,若家人之間能有更多的 對話………是否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因為父母是兒女的世界觀,兒女 也是父母人生的果實。 對兒女的耕耘,不是單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和關心,就能讓兒女健康茁壯成長。正如農夫在睡覺的時候,神照樣眷顧大地,我們需要幫助兒女知道,當他們脫離父母的照顧時,也有神與他們同在。唯有家庭祭壇才是恢復與兒女失去的對話,並引導家庭進入和睦的最佳方法。 清教徒領袖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及理查.薛伯斯牧師(Richard Sibbes),稱家庭是一種「小型教會。威廉.高奇牧師(William Gouge)則表示:「家庭是一座儲蜜的教會和國家神學院」,是「學習管理 和順服等首要原則,並且奠定基礎」的地方。家庭是實踐教會講台信息 的所在,能在社會各個角落結出碩果。正是因為教會的教導應該落實在家庭裡,在家庭裡形塑信仰教育,在生活現場中開花結果,因此,家庭祭壇非常重要。 倘若在孩子進到教會之前,能透過父母聽見神的話語,就可以為他 們立下良好的基礎。家庭是「基督的學校,我們在其中學會生活所需的 一切品格,並操練所有必要的屬靈訓練。透過家庭祭壇,能幫助我們學習什麼是對與錯,如何服事神、什麼是愛人如己等等。 男人啊,信仰是我們留給兒女的產業。信仰是一生的表現,經由傳承的傳統與文化。不要再猶豫了,開始建立家庭祭壇吧。不要只顧著教導,而是分享,體現自己所認識的神的恩典,讓全家人在話語裡和睦,帶給家庭希望,建立幸福的信仰家庭。 摘錄至《每日活水》靈修月刊2021年9月號p.85 「幸福快遞」作者:李義壽牧師

封底文章_家庭祭壇是蒙福的開始2023-11-02T10:56:37+08:00

封底文章_天國的子民

電影《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將近尾聲時,有一句簡短但深刻的對白,或許能幫助我們更明白對未來該怎麼抱持希望,以免期望過頭。 蘇俄當局命令住在安納提夫卡(Anatevka)的猶太村民三天後搬離家園,另覓住處。兒子孟德爾對拉比父親說:「我們這一生都在等候彌賽亞。現在還不是來的最好時機嗎?」父親回答:「我們必須到其他地方等祂。現在,開始打包吧。」今天有些人也跟孟德爾一樣,認為彌賽亞降臨,只是為了完美地解決折磨人的生活難題。讓彌賽亞降臨吧!眨眼之間,仇敵就被打敗,村莊馬上得救了!但是親愛拉比的看法是正確的。他的答覆可以改寫如下:「神的應許並沒有改變,變的只是我們所在的位置,而我們可以帶著應許走。應許不能成為懶惰的藉口。現在,快去幹活!」 我們的主在世上服事了三年,許多人期望打破羅馬的軛,為以色列建立王國。耶穌在稱為「棕枝主日」的那一天, ,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有人高喊:「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可11:10)他復活之後,連使徒都問:「主啊,你復與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徒1:6)耶穌沒有否認將來的國度,他只是說,他們必須先做別的事。 是的,耶穌有一天會在榮耀的國度中作王(太20:20~28;啟20:4~6),但在這之前,他先在人的生命中掌權:「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羅 5:17)只要有人順服神的旨意,喜愛、敬拜的兒子,並且榮耀天父,這樣的地方就是神在地上的國度。 教會歷史記載了一些令宗教人士感到尷尬的事。某些人自以為知道主再來的明確時間,所言最後卻完全落空。這種先知性的預言可以追溯到保羅的時代,有人帶了一封假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聲稱是保羅所寫。這封信宣稱主的日子到了,耶穌很快就要再來。有些聖徒相信了這個謊言,辭去工作,準備迎接即將回來的救主,但這表示他們必須依賴那些仍然忠心工作以維持生計的信徒,才能餬口。 保羅在信中向他們解釋這個神學上的困惑,並且斥責懶惰的信徒,要他們回去工作。耶穌清楚說明,跟隨祂的人在等候和警醒的時刻仍要工作,因為這是見主面最好的預備(參太24:42~25:30;可13:32~37;路12:35~48)。不論我們住在世上哪一個地方,都擁有主再來的應許,但是我們也有責任順服主的旨意,「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5:16)。 我實在無法想像一個基督徒會無事可做!一旦你發現自己的屬靈恩赐,就會渴望為了榮耀神和建立教會而發揮這些能力。服事耶穌而生出的喜樂,不是這個世界可以複製的。我們有夢可想,因為耶穌就要再來了。「願你的國降臨」是一個必蒙應允的禱告,我們專注等待的時候,這個禱告會幫助我們保持警醒和警覺。有人可愛,代表敬拜。有事可做,代表工作和見證。有夢可想,代表警醒等候。「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腓三20) 摘自《建立國度的禱告》,第95~97頁 作者:魏斯比(Warren W. Wiersbe)

封底文章_天國的子民2023-11-02T10:47:39+08:00

封底文章_認清藉口_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

為什麼我們會把所發生的事,歸咎到他人或環境上呢?原因有許多。在此,我們先從轉移注意力這個角度談起。轉移注意力使得我們忘記需要負責的這個事實,讓我們不去做可以做的事來使情況好轉,因為,解決問題必須花費很多精力、承受痛苦,甚至要改變自己。所以,多數人容易放下責任轉而去歸给他人。 說是「經濟不景氣,沒什麼工作機會」,要比「學習新的領域拿文憑」或「寄上幾百份履歷表應徵工作」來得容易多了。同樣地,說另一半很冷淡,所以過得不開心,遠比去學習新的相處模式來修復關係輕省多了。對再吃一個漢堡的廣告投降,要比參加幾次減重課程來得容易太多。歸咎他人可說是種靈魂的安慰劑,讓我們轉移為承擔責任的勞力費心。 問題是「安慰劑」這一類的東西,最終沒有什麼效用。大吃幾盒冰淇淋之後,身體健康的程度不會比吃之前好。同樣的道理,怪東怪西之後也不會幫助我們更能解決問題。歸咎他人是轉移注意力最糟的方式,不僅使人推卸掉責任,更模糊了問題的真正焦點:不承擔起問題,將使我們蒙受真正的損失。畢竟,問題的解決才是關鍵所在。 因此,改變你的焦點,不要放在是什麼人或事造成你的痛苦;相反地,把焦點放在你的痛苦、放在你自身的言行如何使你受罪;注意發掘你的哪項行為歸咎與模式,正在耗損你的生命。如果你這麼做,歸咎就開始淡出,因為它不具任何意義。假使你的焦點是在結果,那麼「為什麼」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事實上發生的「實情」。探究為什麼會發生問題其實無濟於事,解決問題才是一切的根本。 麥當勞或其他速食業的存在是「為何」你會去吃的原因,但體重超重才是這件事的「實情」,也才是解決問題真正的關鍵。歸咎只會把問題的焦點給模糊了。一旦我們看清楚是哪些行為模式導致負面的結果,我們就會有動力去做些不同的事,來產生改變。 惟有你能夠這麼做;惟有你能檢視自己的生活,問自己是否滿意獲得的結果;惟有你能察覺自身行為的模式,承擔起所有權,改善那些你不滿意的部分。假如你老是交到價值觀方面讓你失望的異性,也惟有你能負起選擇的責任,停止為了不好的結果控訴外在的環境。如果你一直想要減重,卻減不下來,那也只有你能為你的體重負責,選擇改變日常飲食模式。如果是你親密關係不滿意,惟有你能檢視那個結果,然後開始改變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負責的力量大》享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Henry Cloud & John Townsend)/著,胡苿玲/譯

封底文章_認清藉口_亨利·克勞德、約翰·湯森德2023-11-02T10:55:14+08:00

聖徒故事_盧雲

亨利.盧雲(Henri Nouwen)於1932年出生在 荷蘭,是影響當代教會至深的靈修學大師。盧雲是一位天主教的神父,多年在神學院中投入神學教育的工作,曾在例如耶魯大學神學院、哈佛大學神學院……等位於美國和荷蘭的神學院校中服事。1986年,盧雲搬到加拿大多倫多,於當地的「黎明之家」(L’Arche Daybreak)中服事智能退化的群體。   盧雲在遭遇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敗時,不僅勇敢 地面對各種挑戰,也很敞開地將他走過的心路歷程用他隽永的文字與眾人分享。在他的著作中,不難發現他在尋求靈命進深的過程中所投入的努力和他在過程中的掙扎、焦慮、質疑和失望——他以真實的掙扎,讓每一位讀者在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盧雲的著作等身,共出版了四十二本書和多篇的獨立文章,其中有不少著作翻譯成中文,成為許多華人基督徒在尋求靈命成長上的幫助,他的著作有兩個很重要的主題,一個是人生的追尋,另一個是面對人生的不完美,例如他也曾陷入憂鬱症的捆綁,但後來完全的恢復並回到服事的崗位,整個的心路歷程被他很坦誠地記錄在《心靈愛語:經苦痛,歷自由》(明風出版)一書中,後來成為很多人靈命軟弱時的幫助。   盧雲不僅是一位神學教育者、神職人員、作家、學者,他更是一位牧者、勸慰者和關懷者。透過他在人生歷程中深刻的反思和不吝的分享,讓他的生命和著作成為促使人們深刻內省的力量,回到神的面前,接受最軟弱的那個自己。   盧雲於1996年9月因病與世長辭,回到天父的懷抱中。   摘錄自「豐盛人生每日靈修月刊2021年5月號」

聖徒故事_盧雲2023-11-02T11:01:23+08:00

封底文章_當轉眼仰望耶穌

請問你是否困倦煩惱?全無光明黑暗滿伂? 祇一仰望主就得光明,生命更自由豐富!   主已從死亡進入永生,我們當跟隨主走去; 罪的權勢不能再轄制,我們已得勝有餘!   救主的應許永不變更,全心信靠萬事安穩; 快去傳揚祂全備救恩,使凡信的人免沉淪!   副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含冤不辯是多麼難的功課?可是天父告訴我們伸冤在祂。神是公義的審判官,祂必會還我們公道,讓我們轉眼仰望祂,不要自己伸冤。許多時我們雖跟隨主,卻常被地上的事而模糊了心靈的眼,甚至有時在教會活動中,與弟兄姊妹之間產生爭論與誤會,無意中喪失了單獨與  神相親的福份。 讓我們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慈容光照中,世上一切爭端是非皆顯為虛空。   這首聖詩的詞曲都是李茉(Helen Howorth Lemmel. 1864-1961)所作。 李茉出生在英國,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十二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旅居美國中部數州,最後定居在西雅圖。 李茉是卓越的女高音,年輕時她曾組織女聲四重唱巡迴演唱。 隨後她前往德國攻讀了四年聲樂,返美後,在慕迪聖經學院執教,並經常在美國中西部各教會獻唱。   李茉講到寫這首詩歌的情境:「1918年,一位宣教士朋友給了我一張單張,題目是「焦點」,講到當專心注目仰望耶穌時,地上的一切就轉為平淡虛空。 這一句話給了我很大的衝擊,使我霎時間停頓下來,心靈旋即湧出副歌的旋律,繼而在同週中聖靈默示了我正歌的歌詞。」 四年後,這首歌被選在歌集中,在英國出版,同時在北英的聖經研討會中盛行起來。 1924年在美國出版後,被譯成多國文字廣傳各地。 李茉共寫了五百首詩,她主領兒童崇拜,也著作了許多兒童讀物及詩歌。  

封底文章_當轉眼仰望耶穌2023-11-02T10:44:08+08:00

封底文章_無可指摘

弟兄們,你們記念我們的辛苦勞碌,晝夜做工,傳神的福音給你們,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我們向你們信主的人,是何等聖潔、公義、無可指摘,有你們作見證,也有神作見證。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女兒一樣,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他榮耀的神。(帖撒羅尼迦前書2章9~12節)   在今日的經文中,不難發現保羅對教會的勉勵帶著如同父親般的口吻,囑咐著信徒要記念辛苦勞碌傳福音的傳道人。當他說「免得叫你們一人受累」時,表明了自己不想成為教會負擔的意願,而他也確實曾以織造帳棚為業,維持自己的生活。保羅當時一方面傳福音「晝夜做工」,另一方面也自我工作養生,可想而知他平日生活必然相當忙碌、繁重,但因著他對神的忠心,神也給他足夠的恩賜去承擔服事。 保羅認為若信徒尚未明白奉獻的真實意義,他就不能隨意接受信徒在物質上的供應,免得落人口實。使徒不用自己的權柄去要求信徒、加重信徒負擔,而是以溫柔的為父之心牧養,對待他們!他所流露出來的體恤、安慰和堅固信徒的行動,都是你我應該效法的榜樣。 從保羅的生命中可看見他是一位高度自我要求的人,也很清楚自己是神所呼召的僕人,對主盡忠。他看見神國度的榮耀,也在教會的信徒面前做了美好的見證,不僅無愧於自己的良心,也有神為他做見證;因此,保羅以自身來勸勉並囑咐教會,「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祂國,得祂榮耀的神。」 對信徒來說,已經從包括保羅在內的屬靈前輩身上看到榜樣,就更應該承擔自己應當要負起的責任和義務,在各樣行事上對得起神,彰顯出神的榮耀來──叫人無可指摘。 參考資料:<豐盛人生>每日靈修月刊,2021年7月號P.90-91

封底文章_無可指摘2023-11-02T10:53:0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