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才先生,號錦賢,普寧縣蒼豪鄉人。父為呂祥光,因為長子明才於汕頭福音醫院治病痊癒,並得聆聖道,由是信教,成為當地最早入教之信徒。然受到鄉人排斥,舉家遷往潮陽縣谷饒(即赤寮)鎮,並加入當地之浸信會,以販賣豉油謀生。明才幼承庭訓,崇信基督。1906年娶妻郭碧鳳,同年至暹羅營商,於曼谷受洗,加入潮語浸信會,一年後回鄉。初亦經營豉油生意,後改營銀錢找換,利潤日多,漸見富有,繼而遷居汕頭市。於1919年創辦呂興合長記銀莊於汕頭市,兼營滙兑及外幣買賣,業務蒸蒸日上。加入嶺東浸信會,並任執事、司財政之職,致力於教會事業。
1937 年日本侵華,爆發七七事變,遂結束汕頭生意,舉家南遷香港,隨即創立呂興合長記銀莊,繼續金銀找換的銀莊業務,日見發展。1940年,其妻郭碧鳳,積勞成疾,不幸病逝。稍後續弦,娶吳慕潔女士為妻。1941年香港淪陷,避亂移居澳門,重光後重返香港復業,業務突飛猛進,成為本港銀業界鉅子。1950年代,經營黃金、白銀、外滙及滙兑,執掌香港白銀業之牛耳,
更經營出入口生意,分設公司於紐約、雪梨。並於西環興建貨倉及設凍房,首開風氣,可見其營商眼光。1953年將呂興合長記,改稱「呂興合」,專營米業,被譽為「米王」。財力由是日富,成為香港潮商之翹楚。其女婿林守謂岳丈營商之所以成功,乃在於「做事敏捷,不落人後。例如一單生意,員工還沒有計算出利潤是多少時,他已經知道」,並謂其為人「很慳儉及勤力,有權威」。
1950年韓戰爆發,呂氏偕同五子高華前赴美加、澳洲考察商務。至澳洲雪梨,深喜其地環境,遂決定移民澳洲雪梨,從事羊毛貿易,然香港業務如常發展。呂氏與二子高文輪流往返香港及雪梨二地,巡視業務。與此同時,呂氏除關注事業,然「篤信基督,堅守主道」,在港期間規定,呂興合長記銀莊週日休息,藉以謹守主日。又熱心教會事工及社會公益。歷任香港潮人生命堂值理、執事,並任財政、副主席等職,任內廉讓些利街物業私產於教會,使香港潮人生命堂得以自建聖堂。又於1956年離世前,已計劃將其部分資產、上市公司股票,成立基金,是為日後「呂明才基金會」之設立,作為教育與傳福音之用。此後四十餘年間,該基金會先後提供款項,促成香港及海內外各地興建教堂、中小學、幼稚園等,呂氏回饋教會與社會,於此可見。呂氏子女眾多,共有六男九女。其中正室郭碧鳳所出五男,分別為高輝、高文、高超、高敏、高單;七女分別為純、川、英額、英玲、德麗、英麗、智麗。繼弦吳菜潔所出一男二女,分別為高耀、遜麗、和麗。合共十五名子女。長子高輝早年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其餘次子高文、三子高超、四子高敏、五子高車,皆協助其父發展家族生意。且分別為香港潮人生命堂、堅道浸信會等教會之會友,對教會奉獻尤多,殊值注意。高輝、高文、高超、高敏四子均已去世,後三子均參與呂明才基金會的工作,故略記如下:
呂高文(1914-2003):為呂氏之次子。早歲負笈汕頭,後隨父習商,秉性忠恕,為其父得力助手,繼承父業。1949年娶潮人生命堂前值理吳寵榮千金吳悅靜為妻。1950年,加入香港潮人生命堂。至1959年為了子女教育,移居澳洲雪梨。又因需要主理家族呂興合之業務,故時常來往香港、澳洲兩地。寓澳期間,不但發展物業,並與當地米業 Rice Groma Corporation 合作,經營澳洲米,發展出金冠絲苗及雙羊百搭之品牌,馳名香江,其中五弟高華參予推廣尤力。及至子女於澳洲完成學業,遂返港定居。對於教會奉獻,尤為熱心。歷任香港潮人生命堂執事(1954-1975)、長老(1976-1990),又任長執會主席(1952-1990),破例連任三屆,成為一時佳話。高文與其弟妹為紀念其父,遂成立呂明才基金會,秉承父志,回饋社會與教會。
三子高超(1916-1993),至美國俄勒岡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專修農業學,返港後協助父親,英文水準高,故有助家族商業拓展。與其兄高文,合作主理呂明才基金會,捐資浸會大學宗教教育大樓及21 間中小學、幼稚園等。
呂高敏(1919-2013),為呂氏四子。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繼而受聘於四川金融機構。1945年返港,參與家族錢莊業務,主管黃金、外匯及證券交易。八十年代參與呂明才基金會事工,集資港幣9,000萬元,於汕頭各地重建教堂141所。
資料來源:香港教會人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