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名文,幼名帝象,號逸仙、以孫逸仙(Sun Yat-sen)一名聞世。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家世務農,幼讀私墊,因其兄孫眉(1854-1915) 移民墾植謀生於夏感夷,於十四歲(1879)少年時得以移居此地而具華僑之背景。先後入學意奧蘭尼學校(Iolani School)及奧阿厚書院(Oahu Collage),完成小學及初中教育。由是得識中英語文,遂能拓展視野。1883年回國,就學香港。人讀拔萃書室,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而於香港西醫書院習醫畢業。
孫氏於夏威夷就讀兩校,屬教會學校,且認識在華宣教的芙蘭諦文 (Francis W. Damon),二人過從甚密,歸信基督,希望受洗加入數會,為其兄孫眉所反對,遣其回鄉。在鄉期間,竟然破壞翠享村鄉民主神信仰北極殿(北帝廟)的神像,引起村民憤怒,因而南下香港。及至在港讀書時,得識美部會(American Congregational Mission)傳教士喜嘉理(Rev. Charles B. Hager,1850-1917),受其影響,決定受洗,加入教會。據黃宇和之考訂,孫氏乃於1884年5月4日受洗於喜嘉理,成為美部會的信徒。然於香港西醫書院就讀時,則於倫敦傳道會道濟會堂(今合一堂)聚會。期間一度協助喜嘉理牧師至澳門及香山傳教,並引領好友陸皓東及唐雄入教。與此同時,又結識中外師友如康德黎(James Cantlie,1857-1926)、何啟(1859-1914)、區鳳墀(1847-1914)王煜初(1843-1903)等人,而其信仰、中西學問及視野,日見精進。時值滿清腐敗無能,遂思改良中國的專制惡政。1894年,於檀香山始創興中會,翌年至香港創設興中會總會,倡導革命,謀求推翻滿清。1905年前後,又聯合留學生、華僑,會黨,終於創立同盟會於東京,以香港、星加坡、河內為基地,策動粵、桂、滇三省邊區革命,前後十次。1911年,終於推翻清朝,結束帝制,創建中華民國。’孫氏於革命成功後,出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周遊全國各地,每至教會演說時,直接指出其具革命思想,乃來自教會及西教士之影響,將其革命思想孕育,歸功於教會引入歐美文明所致。3
民國肇始,內有軍閥混戰,外有列強侵迫,交相為禍,國家分裂,國運頹唐。中山先生起而再革命,於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建黨組軍,聯俄容共。以武力從事反袁(世凱)、護法及北伐;以文字勾勒建國藍圖,採合中西學術思想,撰著《建國方略》(《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建國大網》、《三民主義》。主張對外反帝及民族自決;對內則推行五權憲法(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及直接民權(選舉權、罷免權、創制權、複決權);並採用平均地權、節制资本及借用外資的社會、經濟政策。目的在於建立獨立自主而具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國。1924年應馮玉祥、段祺瑞北上,共商國事。針對時局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謀求國家統一。然終因國事憂勞,竟患肝癌,未能及身而見,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北京,齎志以殁。
臨終前,孫氏明確表示他是基督徒,而其家人決定為其舉行基督教儀式的喪禮。儀式於同年3月19日上午十時,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禮堂舉行。儀式主禮者為燕京大學神學科科長劉廷芳,贊禮者為協和醫科大學宗教部主任朱友漁,並由孔祥熙及徐謙致詞。喪禮儀式程序,可見於其時所刊的《孫中山先生喪禮家儀式〉,為一以聖詩歌唱為主的安息禮拜。°由此可見,基督教仁愛思想,乃成為孫中山政治思想之主軸,此即其自由、平等、博愛之遺教與建國之願景,終為國人所繼承而實踐之。此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和平崛起之其來有自。’而中山先生一生之思想與功業,肇始於香港,結穴於祖國,而最終得為國人所推崇而有國父之尊稱。
中山先生的元配盧慕貞,為其育有一子,科;二女,瑷、琬。
資料來源:香港教會人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