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真校長是聖保羅女書院校長,該校後來改制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胡氏擔任校長之職凡三十六年,與此同時她對教會事務亦貢獻良多。
胡素貞,廣東鶴山波山鄉人,世居香港,其父胡爾楷為孫中山在中央書院和西醫書院的同學,是執業西醫,不幸於1898年染風疫去世;母王麗珊任護士長,堅真仁愛,撫養兒女成材,1922 年為聖公會聖保羅堂值理。胡氏在香港完成中學教育後,負笈英倫,在牛津大學攻讀教育,學成回港。
1914年,聖保羅堂值理林護於堂會倡議在中環區設立一間中英文並重的女書院,命名為聖保羅女書院(SL. Paul’s Girls Collcge),以期普及教育於較清貧教友的女兒。首任校長嘉達蓮,史超域(Kathleen Stewart,1884-1945年)女士,是史超域牧師(Rev. Arthur Dulley Stewart,?-1953)之妹,1905年與兄長一起來港,後與馬田牧師(Rev. Canon E.Martin)結婚,聖保羅女書院校史上稱她為馬田夫人或馬丁夫人。史女士在聖士提反學校任教多年,但她任聖保羅女書院校長只有一年多。1916年底,史女士回國,聖保羅女書院改請胡氏為校長。她接任聖保羅女書院校長後數年,赴美國考察及深造,並籌款擴建校舍,獲美國南加州大學授予教育博士榮銜。返港後致力擴校,鋭意興革,校譽日隆,遂成著名學府。
胡氏熟心公益事業,是香港女青年會五位創辦人之一,曾任該會兩屆主席,又任上海中華全國女青年協會董事及香港分會主席等職;此外,還創組香港女童軍,致力地方事務,官民交口稱譽。曾獲英皇封為太平紳士,並頒授 MBE勳銜。戰後以世風日下,傾力從事世界道德重整運動,藉此發揚基督教真理,救世救人,對當時香港社會風氣的改良,甚有裨益。
胡氏對聖保羅堂事務多所參與,1917年起任牧區議員;聖保羅堂首次有女值理是在1919年,共有五人,胡氏是其中一人。她倡議舉辦家庭祈禱會,以栽培教友靈性。1940年1月,曹思晃牧師受廣州協和神學院之聘,前往雲南大理喜州華中大學講學,為期六個月,期間堂會主席之職請胡氏暫代。此外,歷任婦女部、音樂部部長等職,又常帶領教職員及學生參加主日崇拜,對聖保羅堂早期的堂務發展,盡心盡力。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人侵佔香港後,胡氏曾出任香港基督教總會執行委員會財務部及社會部的成員,在非常艱難時期,為維持香港教會整雙發展,作了重要貢獻。
理保羅女書院起初租借依利近街55 號為校址,未幾遷往堅道7號;1927年遷至麥當勞道 33 號現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期間,聖保羅書院處於停頓狀態,1945 年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1950年,聖保羅書院於般含道69號復校;聖保羅女書院仍保持男女同校制度,聖保羅男女中學 (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之名自此確立。胡素貞博士任聖保羅男女中學校長之職至1952年榮休,她從事教育凡六十餘年,桃李滿門,畢生在聖保羅堂事奉良多。
資料來源:香港教會人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