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歌之產生,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英國的一個鄉村小教會。有一位相當優秀的年輕人,名叫法賽特(John Fawcett,1789-1867),在他十六歲那年因聽了佈道家委特斐(Whitefield)的一篇講道,而大受感動並獻身成為浸禮會的傳道人,之後在英國德律郡鄉村小教會擔任牧師,並且還為鄰童開設學校。然而,該教會之會友多屬貧窮人家,無法支付足夠的傳道人薪水,每個月只有16元不到,卻要負擔全家人所有的生活開銷,實在夠辛苦及委屈。然而看到會友們個個愛主的心,愛傳道人的心,實在不忍心有所多求或是怨言,也因此更得會友們的愛戴及欽佩。有一次,倫敦浸信會某大禮拜堂之名牧季爾博士去世,該堂會友一致贊同,聘請法賽特牧師前來繼任,為了妻兒著想且機會千載難逢,他便決定前往。就在臨走前的歡送會完後,最後與會友一一握別,這時會友們突然全部揮淚痛哭,甚至不忍讓他登車離去。在這樣熱情且感傷的氣氛下,師母轉過身來,對牧師說:”我心裏實在受不了,我不知道我們怎麼忍心離去…”,牧師回答說: “我也不忍心,我們實在不應該離去”,於是當場吩咐人幫忙從貨車搬下行李,決意不走,且馬上寫信婉謝倫敦教會的邀聘,同時也寫了這首感人的”以愛相連”作為紀念。

從此之後,法賽特牧師再也沒有離開這間教會的打算,甚至浸信會中學想聘他擔任校長,但依然被他拒絕。他的著作頗多,除了宗教類的解經及靈修作品外,也寫了許多聖詩集,但其中最聞名且流傳至今的,就是這首:

“以愛相連”

  1. 福哉愛主聖徒,彼此以愛結連,和睦相處,同心合意,在地如同在天。
  2. 在父寶座面前,同心虔誠祈禱,同擔憂懼,同得安慰,同一盼望目標。
  3. 彼此同當憂患,彼此同肩重擔,彼此共灑同情眼淚,彼此慰問勸勉。
  4. 我們離別之時,內心難免依依,身雖遠離,心仍契合,希望再會有期。

(資料整理:葉俊明) ©1997-2021 Immanuel.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