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將祢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祢。」(詩119:11)若把神的話存在心裏,莫過於教導孩童背誦。教導孩童背誦神的話不難,但引導他們思考,引發出與思考相符應有的行為卻不容易。
有一位家長曾與筆者分享其女兒在聽後“睚魯女兒得醫治”的故事,便問媽媽:「我們病了需不需要看醫生呢?」那位媽媽驚訝女兒的問題!她不單聽也會問一些關鍵性的元素:在孩子的腦海中,信心與醫治成為她聽了故事後所產生的問題,也成為她要學習的功課。因女兒是小學生,所以“思維發展”有助他引發出思考問題,然而在年幼的幼兒階段(K1-K3)卻未能成熟到產生思考的能力。
不過,兒童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三到六歲的時期是一個不停發問的時期。若適當引導,可以幫助他們解除疑惑,並繼續他們求知的知識歷程。當孩子漸長,他們的發問即是思考的結果,有思考才會發問,有發問才能得真理
因此“有效”的發問能引發幼兒投入故事背景、更進深的重點。筆者認為“有效”的發問不是指“資料性”問題,例如:“主耶穌的父母是誰?”便是資料性問題,如果我們轉轉問題問:
- 天父為何選馬利亞作耶穌的媽媽?
- 為何博士要送禮物給嬰孩耶穌?
- 約書亞領百姓未能進入耶利哥城,你可以為他想出什麼辦法?
甲幼兒:可以衝破城門
乙幼兒:可以爬上城牆
丙幼兒:唔得,警察會捉他們
- 究竟阿尼西母作了什麼壞事?
(偷懶、打爛物件、偷錢、偷食物……)
- 挪亞在方舟的日子會做什麼?
(開party、祈禱、照顧動物……)
這些開放性問題,有助他們從現實生活走進聖經中,這些“你一言,我一語”也助他們把故事立體地顯在孩子眼前。
父母、主日學老師教導神的話時,孩童必須有耳,但是若有耳無腦,便會缺乏思考。作為基督徒父母,是培育孩子對上帝的認識,然後做一個面對上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