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的小兵
執筆之時,剛好是「登陸」的第二天晚上,天際月明星疏,相對於黃昏時的喧鬧,感覺上有幾分冷清和夜欄人靜的寂寥。
畢竟閱歷多了,我們都會讓自己稍稍停下來,檢視一下,是否隨著年齡多了一些成長的軌跡,逝去的光陰該有它塑造的力量;苦澀從來都不是抗拒緣由,這些生活的經歷,往往是讓我們更深入的對上主認識,並在基督徒實際生活連結起來,讓祂的智慧和旨意來管理我們一切的行為。
在每一個世代裏,我們都得面對新的世界樣貌。世界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氛圍,是一種思想傾向。我們怎樣才能辨識出世界的誘惑,不被其中的洪流、價值觀所衝擊和污染呢?
前些日子,記憶較深的印象是曾經閱讀過加爾文(John Calvin)和畢得生(Eugene H. Peterson)的其中一些著作,他們所提出的一些重點,豐富了我的信仰體會和重要信念。在這裏,只能稍稍分享一下。
Self Renunciation (自我捨棄)
加爾文其中的一個重要神學思想 : 自我捨棄
The Christian philosophy of unworldliness and self denial : 【We are not our own, We are God’s】(我們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屬於上帝)
這個提醒很重要,簡單來說,我們是屬乎上帝,就是要放棄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藍圖去潛建一個假的我,而是要將自己的生命獻呈給充滿恩典的上帝手裏,讓祂來塑造一個真的我。讓祂來管理我們一切,朝向祂是我們唯一的目標。
門徒 天路客
畢得生的 「天路客的行囊」裏曾經提及「兩個富有聖經意涵的名詞,能幫助信徒辨識並抵擋這樣的世界潮流:門徒和天路客。
- 門徒意指:我們一生都作主人耶穌基督的徒弟,維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關係,永不中輟。門徒是一個學習者,但不是置身於充滿學術氣息的殿堂,而是在工匠的工坊裡,我們所要學習的不是關於神的知識,而是如何走在信仰的道路。
- 天路客表明我們是客旅,一生努力走向神,而耶穌基督則是那道路。」
我不知道我的推論是否正確,他們兩位都存在一個近乎相同想法,加爾文在「恩上加恩」的論點上,其中一個恩典就是「成聖之旅」,而畢得生則是「朝聖之旅」。我總覺得信徒的生命旅程是朝著耶路撒冷而去的,是信仰中的朝聖之旅,旅途中所遇到的一切,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歷練都會令我們更親近上帝,更經歷祂的同在。畢竟要「離開」你所熟悉的環境和人與事,甚或是「離開」一個自我充滿罪的牢獄,將眼目轉向神,確實是困難的,並要脫下世情纏累,不要被罪寄生其上,專心仰望耶穌,存心忍耐,奔向那生命的標竿,因為祂是我們這場競賽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來十二1〜2)
最後,寄語以邊雲波先生詩集裏的最後路程 (較多人熟悉的一段)為結束。
幾十年來歲月怱怱,幾十年來腳步怱怱,
我這個年輕的小兵,已成了年邁的老兵。
雖然是老兵,仍舊是小兵;
仍舊是昔日的軍裝,仍舊是初征的心情,
仍舊是排尾的戰士,仍舊是你們的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