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9月,天父讓我在25年全職教學生涯中可以退下來,那時只知道要休息,不可以疲於奔命的勞碌工作。

感恩,天父為我拓展新的一頁,可以繼續留在學校擔任半職老師,也在信仰生命上有新的體驗。

最初友好常向我提問半職後會怎會樣?有什麼計劃?

那時,自己也完全沒有什麼計劃,但心裏是平安,等候,知道天父必有預備的。

就是這樣,神各安其時成為美好。

其實,早在2016年中旬,戴姑娘與我提及明年會開設關顧部,看我會否加入。時間就是這麼巧合, 2016年9月正式展開了半職的工作,同時也準備2017年關顧部的服侍。

探訪的服侍讓我「重返」信仰的基礎

今天什麼是最重要?信仰的核心是什麼?

信仰最重要是我與上帝的關係,因著上帝的愛,我們與人結連。

就是因為上帝這份愛,把我們與不熟悉的探訪對象結連起來,我們探訪的時候總是滿懷歡樂及喜悅。

探訪點滴:

1. 最年長的探訪對象

一位年紀接近百歲的陳慈婆婆,她是一位姊妹的親戚,每次探訪她時,她總是帶著甜甜的笑容,細說着往事。在一次機會下,便邀請她的媳婦和她來教會的聖誕節晚會。坐着輪椅的她,精神健壯,笑意盈盈,頓時成為教會之「寶」。

在上帝的眼中,她真是如珠如寶。就在多次的家訪下,最終在陳牧師的帶領下信主了。信主後,我們也有定期的探訪,每次和她做一些簡單的栽培。就是這段日子也多認識了他的子女及孫兒,在探訪的時候彼此建立是一份甜蜜的關係,很有家的感覺。

後來在病危中,她得到家人的同意在醫院接受水禮,當天愛護她的家人也親眼的見證著這恩典的時刻。主恩奇妙,後來她漸漸康復過來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家繼續生活。回家後,牧師還在她的家裏掛上十字架,見證基督的愛。雖然今天她已返回天家,我們這份美好的關係繼續延伸,將來天家重聚。

2. 最短暫的會面

譚生譚太住在教會附近的,他們兩老相依為命,子女在國內生活的,由於他是院牧轉介,並且在住院期間決志信主,所以教牧同工及探訪員也常常去探望他們,堅固他的信心。他們有什麼需要我們也會在探訪群組中為他們夫婦二人禱告。

我與譚生第一次見面就是在殯儀館。3月初他因病離世,在疫情下,子女也來不了香港奔喪。我與譚生就在殯儀館作了最短暫的相見。

這也是第一次見到譚太,因著上帝的愛,我們並不是陌生,因為守望禱告把我們素未謀面的陌生感一掃而空。雖然在冷清的靈堂中只有數位親友、探訪員及牧者送別譚生,但我們知道譚生已經同眾天軍天使一齊在天家敬拜神,這是何等美好。

7月初疫情第三波大爆發之前,終於可以第一次踏入譚太的家園。她精神不錯,心情平和地細說著與譚生的生活點滴……臨走時還歡歡喜喜的介紹她親手栽種的花草。

探訪,結連着生命,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我很喜歡這份「愛」的關係。

3. 最「動人」的行動

上年6月的浸禮,更見精彩「動人」的一幕。

在教牧及探訪隊員的努力傳福音及栽培下,有兩位住在院舍的公公及婆婆參加水禮。由於他們分別住在不同的安老院,於是關顧部出動了兩位精壯的探訪員,在粗壯的臂彎下細心地安排座駕,運送輪椅,然後把兩位「新葡」平安送來教會。這愛的行通,是因為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現在,疫情下的探訪不能進入院舍、醫院、家庭……有些探訪員除了用電話問候外,還會親身出動把水果、食物、口罩等放到院舍及病房前……

這種「動人」的探訪,真是另有一番滋味。

探訪的服侍常提醒我: 簡單平實的一個小行動,相比主施恩憐憫的大愛真是微不足道。

有牧者提過,或許我們不能改變上帝的計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在上帝計劃中的角色。

上帝給我們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位份,但相同的就是我們是連於基督的愛,在同一個身體彼此服侍。

彼得前書 4:10-11:「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侍,做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好讓神在一切事上藉著耶穌基督得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