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我們真的懂得放下嗎?我們怎樣放下?放下了甚麼?

赤腳行,就是放下自己某些觀念,也許是衛生、尊嚴……,繼而為主擺上,預備為主行一段「不屬自己的路」。然而,我們對這條「不屬自己的路」或許會有某些期望,這些期望有的是來自過去的經歷,或者從別人口中接收到的印象,於是自然會預期自己的擺上,會換來不比期望遜色體驗,使這次擺上變得有價值。

可是,這一段「不屬自己的路」,遠比想像中容易得多:路途不崎嶇、沒有沙石,甚至大部分時間行得非常舒服自然。或許,觸覺上無法衝擊我們,但在大街大巷上赤腳行,應該會引來途人的眼光,點都會在區內造成一點話題吧!可是,這期望依然落空,沿途根本無人留意自己,人人都是按著自己的目標和方向行。既無人看見,自己又找不到感觀上的刺激,如此的赤腳行,到底有何價值?意義何在?

真的放下,是一個不斷操練(煉)的歷程,這歷程要人學懂連這一丁點的期望也要放下來,以致能全然倒空去行主所帶領的路。一旦,我們被期望帶領著,便會一步一步回到自己的路去走。我們期望別人看見自己的付出、辛勞、供獻和美德;我們期望自己能被鎂光燈照著——成為顯赫的一位。結果,我們只不過是形式上放下,但心態依然是那個自我中心的老我(老舊人)作主和話事。

耶穌在「登山寶訓」對門徒說: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禱告,故意讓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入內室,關上門,向那在隱祕中的父禱告;你父在隱祕中察看,必將賞賜你。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那樣重複一些空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在你們祈求以前,你們所需要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    (和修本 太六5-8)

作主門徒具備「隱藏性」的特質。我們不應為了功效、成就和發展,而作某些事。我們去行一段「不屬自己的路」,單單出於我們向主的順服。門徒的「隱藏性」表明,沒有別的事,比起我們對主的忠誠更重要,以致我們連自己的期望都可以放下。

赤腳行的價值所在,就是好好學習真正的放下。放下自己的期望,放下成為主角的野心,放下誇耀自己的付出,放下別人的目光,放下種種自義的感覺……到最後,甚至連自覺了不起的想法也要放下,因為這段「不屬自己的路」,根本沒有甚麼值得誇口。